王志泽
王志泽 | ||
---|---|---|
![]() 拍摄于2005年(大概)的一张王志泽的照片
|
||
生日 |
1957年11月XX日 | |
团体 |
||
职务 |
汇佳集团创始人<r>汇佳董事长(1989)<r>汇佳职业学院院长(2003) | |
目前状态 |
隐形 | |
社交账号 |
王志泽,汇佳集团的创始人,1989年开始创办汇佳国际数据公司,1992年创办汇佳物产公司,1993年创办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汇佳一直以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汇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共创汇佳教育模式——《汇佳模式》。汇佳为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民办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人生价值的平台,让教师、学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第一个十年汇佳进入全国著名民办校的行列,第二个十年将以二次创业的激情使汇佳进入世界名校的行列。截止至2023年,王志泽仍任北京汇佳职业学院院长。
经历
早年履历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来的最多的客人就是父亲的学生。学生对老师那种纯洁的感情使王志泽深受感动,于是萌生了自己办学的念头。
1976年至1979年,服兵役。
1980年,考入北京气象学院无线电专业。
1984年,就职于北京华夏硅谷公司。
1985年,王志泽放弃了在当时北京商学院的工作,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下海,在中关村做科技产业。
1989年,创办汇佳国际数据公司、汇佳物产公司。
办学过程
1993年,国家颁布政策允许私人办学,王志泽马上汇集自己所有资源建立了北京第一所私立学校。现任北京汇佳职业学院院长。
他用十几年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数亿资产,埋头在京城创办了汇佳教育机构,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甚至跨出国门远赴新加坡建立了海外分校。
更重要的是,汇佳的IB高中成功地为国内学生开辟了一条高考之外的升学途径,目前,每年有上百名学生从汇佳直接进入全球最顶尖的大学,这令汇佳在全国数千所民办学校中分外抢眼。
接轨世界名校,避开高考独木桥。
王志泽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来做,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互动,自主学习。
北京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地方,名校林立,这样的环境对于市场化的民办学校来说是逆境同时也是最好的挑战。公立的好学校那么多,私立学校的空间自然就小,投资办学,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明确选好自己的一个定位,找准自己的市场需求点。
当时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许多民办学校在创办的时候,便把自己定位为公办学校的补充。王志泽不然,他做了“另一个选择”,破天荒地避开了国内高考的独木桥,转而选择国际文凭(IB)教学模式。所谓的IB,是指国际文凭组织(IBO)所制定的教学模式,目前已获得包括全球几乎所有名牌大学在内的一千多所大学认可。
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1997年汇佳第一年办IB教育时,招了70个学生,最后60个要求退学。王志泽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来做,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互动,自主学习。但多数家长们看不到这个东西,很多学生也不知道从哪儿学起。60多人最终把汇佳告上法庭,认为汇佳弄虚作假。虽然两审汇佳都赢了官司,但王志泽还是心平气和地为这些学生办理了退学手续,并将学费退给家长。接下来的几年里,汇佳IB教育一直在赔钱,但王志泽却坚信一定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如今,每年再到IB招生时汇佳总是人满为患,很多人想托各种关系把孩子送来读IB,可这时的王志泽却“保守”起来,严格限制人数,绝不超出计划,否则严罚。王志泽说,这就是耐心的结果。
海外办学探新路
实际上,选择IB教育对于今天的汇佳和王志泽来说,依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师队伍尤其重要,而真正能教好IB课程的教师太少了。国外教师多一些,但往往不太愿意跑到中国来。”据悉,IB课程和国内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标准都相去甚远,必须要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教师才能胜任,而经验丰富的外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汇佳首期投资500万美元在新加坡设立自己的第一家海外分校“汉合国际学校”。对于王志泽来说,这步棋有着双重的考虑,“首先是把汇佳十几年来在国内办学的中国教育国际化经验,搬到国外去推广,让具有国际模式的中国教育走出国门,进入世界教育大家庭。另外一个直接的作用是,有了新加坡这个站点,我们将比较容易引进一批国际化的教师,我们内地的学生也可以更方便地出国交流。”
以后新加坡这边招聘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到北京来授课,这样他们比较能够接受。学生交流方面,两边的学生可以随时交流,可以在不同的校区完成自己的课程。
按照王志泽的安排,新加坡分校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欧美地区都会有汇佳的分校,“但是不会那么快启动,先要花几年时间把新加坡分校好好办出点名堂来,之后才能考虑其他国家。”这些年来,在对外扩张上,王志泽一直坚持一个保守的原则,很多省份都有一些当地机构过来邀请我们过去合作办学,王志泽一个都没去。国内能办好一个,就够了!
然而,这个原则并没有影响汇佳在迅速成长为一家体系相对完整的教育机构。
完整体系露雏形
在东北三环燕莎桥旁的黄金地带,竖起了一块不大不小的“汇佳教育机构”广告招牌,招牌背后是一个小工地。“那不只是一个广告招牌,那是我们开始建设的汇佳教育总部。地方不大,建成以后会有两万平方米的面积,将成为一个国际教育的平台。”汇佳学校校长王家骏告诉记者,项目需要一年便可以完成,到时候汇佳之外的一些教育机构也会入住,这里会成为一个国际化教育培训和交流的基地。
即便是到了那一天,这个汇佳总部也仅仅只是整个汇佳教育机构不算太大的一个部分而已。目前,在昌平区科技园内,汇佳占地800多亩的校区,已经建成了1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在这里面,汇佳小学、初中、男子高中、IB高中已经接纳了两千多名的学生,而汇佳学院则已经招收了三千六百多名的大学生。
除此之外,在北京城内,遍布各区的16所汇佳幼儿园,也吸纳了两千多名幼儿入托。加上相配套的汇佳教育科学研究院、汇佳万国留学中介机构,构成了整个体系庞大的汇佳教育机构。
尽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王志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在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和评价方法,使孩子们真正具备较强的能力,同时也为高中的IB教育做准备。王志泽的大学里面,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可以为我们的幼儿园服务。这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内循环体系。
人物语录
“精神的、意志的贵族才是保证学生能够无论在人生的逆境和顺境中都永远保持快乐、健康生活的关键。作为一所学校,你能给学生什么。”——王志泽
坐落在昌平的私立汇佳学校,树影婆娑,静谧安详,每年9月份,汇佳学校的六年级学生都会到美国进行交流学习,在异域生活一年。汇佳董事长王志泽从80年代初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后来的教育产业身份,他眼中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更多了一层思考。
30年来的经济发展确实很快,来汇佳读书的孩子,家里的条件至少都还不差,有段时间社会上对私立学校的评价就是“贵族学校”,如果单纯讲物质的满足,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以为精神的、意志的贵族才是保证学生能够无论在人生的逆境和顺境中都永远保持快乐、健康生活的关键,才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作为一所学校,最后的问题是你能给学生什么?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人情绪的波动、不快乐、不满足等等都来自外界实际状况和你自己心理期望的差距。为什么产生差距?因为你对自己和世界没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这样落差产生的时候,负面情绪就会产生。
我们为什么鼓励学生留学?因为只有你站到广阔的平台上,你才有更宽阔的视野。改革开放30年,第一代企业家才正准备交班给第二代,第二代未来的成就也能像前30年一样持续向上吗?没有了生存压力,这些孩子的视野就局限在周围这个不愁吃穿、物质丰富的小圈子里,他必定会认为他自己就是这个社会的中心,但真实情况当然不是这个样子。
国内的第一代企业家是在改革改制的过程中诞生的,他们的舞台是向内挖掘、改变已有的东西,历史的原因促使他们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第二代不一样,一出来就必须面对全球的竞争,那就是比拼思想、意识、理念这些厚重的人文素质。这些东西怎么来?只有让尽可能多的人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以更博大的视野去观察。坚持“地心说”,你根本就会把“地球绕着太阳转”当作异端邪说。
北大国际的国际化——从老师到学生的多重文化背景交织,就是一个很好的包容、欣赏、了解、学习不同文明,甚至不同个人的精彩的平台。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平台上,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而且培育的都是未来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乘数级影响的人才,北大国际对于国际化的坚持在10年前看,似乎超前一些,比时代发展的节奏要快半步,但这恰恰是为学生们做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
2008年是一个故事很多的年份,我们在很多主动的、被动的、有计划的或者是突发的场合下以非常规的方式和这个世界交往,心态平和、多思考,你就会从这一年中获得很多启发和进步。教育需要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我认为一所好学校就是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环境和载体实现这些能力。
“当时看到的收益即使很大,但它缺乏深层次的人文底蕴;反倒是10年孕育、厚积薄发的成果更扎实。就这个角度讲,北大国际实际扮演着一个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平台上,营造什么、设置什么、传播什么,就是北大国际的价值观。”——王志泽
古时的师徒关系推崇的是“言传身教”,两年的北大国际生涯要想根本改变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价值观比较难,但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于过程,真正办教育的人不应该像做生意那样,今天投了恨不得明天就把钱拿回来,因为不见得你教完了学生马上就朝着你希望的那个方向改变。关键是这个坚持信念,不放弃、不游移,不断去引导的过程,10年之后,甚至更远一些,坚持的这些东西总会发挥作用。
学校是一个过程,学校不可以急功近利,从商学院两年出来,这个人洗心革面彻底变了的可能性很小,任何教育都没有这么高的效率。教育是积淀,在这个过程里面,因为每个人的触点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爆发点也不同,当时看到的收益即使很大,但它可能只是表面的,缺乏深层次的人文底蕴;反倒是十年孕育,厚积薄发的成果更扎实。就这个角度讲,北大国际实际扮演着一个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平台上,营造什么、设置什么、传播什么,就是北大国际的价值观。
什么是大师?大师是有自己的思想,他不会受社会方方面面干扰。跟随大师,你学习的其实不是技术手段,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商学院培养的不是博士,但商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氛围,它是一种独特的、不被干扰、坚持信念的态度。目前这个社会氛围下,面对聪明、很强执行力的MBA学生,教给他们想法比做法更重要。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总在出一些问题?事情归根结底是做事的这批人还没有建立一种正确的态度。读北大国际这批人有比普通大众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北大国际要在自己的平台上把这种态度传播出去。